本文作者 / 刘 震 延淑琪 公众号/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
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延长春节假期结束后,全国各地政府又发布了企业延期开(复)工的号召。对企业而言,响应疫情防控的同时,又会面临业务中断、业绩下滑、负债增加等一系列经营问题。呼吁,希望政府释放政策红利,帮企业渡过难关;无独有偶,重庆、四川、江苏、苏州、西安等省市政府已分别发布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而其他地方政府是否也能出台扶持政策,尚未可知。作为企业,如何止损、自救,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疫情中,经济损失巨大,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2020年2月3日,A股迎来节后首个交易日,三大指数开盘集体下跌,沪指跌8.73%,深成指跌9.13%,创业板指跌8.23%。其中,交运、消费电子、半导体、机场等跌幅居前。根据猫眼专业版分析数据,春节期间本应火热的电影市场,大年初一的票房收入仅181万元,而去年同期该数据超14亿元。更有统计显示,春节假期七日内,仅餐饮、旅游和电影3个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元。
相比上述的数据分析,近期爆出的企业真实情况更加直击人心。西贝公司董事长表示,西贝莜面村已有400家线下门店歇业,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将损失7-8亿元,若疫情得不到有效缓解,这样的国内餐饮巨头也将撑不过3个月时间。眉州东坡也公布从除夕至初六的损失情况:退餐1700万、人员工资5000万、房租295万及其他损失共计过亿元。有网友提问:“这次疫情可能带来多大经济损失?”得到了3.2万人的关注,回答量达3400多个,都讲述着身边中小企业的艰难处境。
人力、物力成本不减,资金无法回笼,企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面对疫情冲击,寻找有效的方法快速自救,成为企业面临的第一要务。
二、“抓管理、调机制、变计划、控风险、找突破”,全力以赴渡难关
1、紧抓企业管理,避免企业、员工不当行为导致不利后果
目前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时期,企业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并按照当地防疫工作的要求,加强对企业及员工的管理。针对疫情防控,企业应积极采取应急与防范措施,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掌握存在安全隐患的事实;需要提前复工的,要及时向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并跟踪、抄报员工流动情况,避免发生提前复工或瞒报、缓报、谎报疫情信息,导致企业受处罚,相关人员被追责。2020年2月3日,江苏省公安机关发布消息,通州市一企业老板提前复工,已经被处以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
2、调整工作机制,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合规控制经营成本。
2020年1月24日,人社部发布《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告知企业,可根据疫情的影响程度,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结合企业停工停产情况,向员工发放的薪资、生活费等;同时企业也将享受稳岗补贴。有基于此,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经营需要,在现阶段调整为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工作机制,例如缩短工时后的薪酬机制、临时绩效考核机制、福利奖金机制等,减轻企业在特殊时期的成本压力。确有必要的,还可制定关于远程办公的管理办法,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恢复工作,保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助企业平稳渡过难关。
3、开源节流,整体安排资金流转,及时改变资金计划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10号);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两份文件都涉及做好受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扶持的内容,随后很多地方也针对性出台相关规定,企业要充分利用前述政策,争取“开源”。
同时,应根据企业业务实际情况,就付款、投资计划等事项做好应对预案。一方面争取变更支付模式或付款方案,延长付款周期,调整付款节奏,为企业赢得更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投资方向,收紧项目开支,对比项目优劣和投资缓急,确保在现有资金储备情况下,提高资金使用率,实现“节流”的目标。
4、梳理履行中的合同,化解潜在纠纷,控制合同风险
随着疫情的蔓延以及防控措施的深入,企业履约困难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为降低企业违约风险,或合作方履约不能给自身造成的损失,建议企业尽快梳理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理清存在履行困难的相关事实,通过合同签订时间、履行情况、合同目的、是否在疫情发生前已存在违约情形等,确认是否可依“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避免损失。同时,积极与合同相对方沟通、协商,就因疫情造成的履约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实现解决争议、化解纠纷的目的。
5、优化经营模式,在困境中寻求机遇,以期找到新突破
在此特殊时期,企业可能无法按照过去的方式开展业务,那么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改变策略,先于其他同行调整经营思路,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既可以化解眼前的困难,又可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积累资源。例如,当许多餐饮企业还在诉苦损失的时候,云海肴和青年餐厅在全国多地,安排近500名员工前往“盒马”工作。这次合作,既压缩了云海肴和青年餐厅的成本,又解决了“盒马”人力不足的燃眉之急,若这种“餐饮—商超联合服务”的方式收效喜人,会不会成为此次疫情成就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笔者也在拭目以待。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企业自救措施提出了初步设想,篇幅所限不可能穷尽所有解决方案。但笔者坚信,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自救,“自助者,天助之”,需要加油的不只武汉,还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