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群> 精选好文> 4.疫情之下,如何让中小企业“过冬”

4.疫情之下,如何让中小企业“过冬”

浏览(1335) 评论(0) 赞(0) 收藏(0)
来自: 一览 发布于: 2020-02-14 14:20:49

作者 | 刘 震 杨 丹

公众号/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



春节,本应是万家灯火、举国欢庆,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来势汹汹,肆虐全国,我们被迫迎击这场战“疫”。此次疫情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更让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遭遇经营危机。


一、疫情持续,中小企业损失惨重,直面生死存亡














疫情爆发至今,全国多个行业倍受打击,经济损失巨大。据恒大研究院公布资料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短短7天,仅餐饮零售、旅游和电影3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一万亿元,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元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


基于疫情防控需要,目前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交通管制(封城、封路、封村)、假期延长、企业延期复工等多项应对措施,使得本就损失惨重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由于疫情将持续多久尚未可知,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的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将面临被迫停产停业,收入和现金流将会中断;同时,企业要继续承担工资、社保、房租、债务利息等刚性支出,债务将进一步扩大。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甚至会直面生死困局。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本身具有传导性特征,一旦风险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释放政策“红利”,帮助企业“造血”,共同抗击“疫情”














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劳动就业,而中小企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GDP、税收及就业的贡献举足轻重。一旦中小企业在这场战“疫”中失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难以估量。政府是社会责任的最主要承担者,肩负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为切实降低中心企业经营成本,提振经济,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财政减免、补助补贴等支持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战疫情、度寒冬”。


第一,税收优惠。税收主要职能就是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社会经济活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鉴于疫情对目前国民经济的严重冲击,适当调整税政是合理且必要的。因此,可参照非典时期的政策举措,如:财税[2003]101号、财税[2003]112号等文件,对在疫情中面临经营危机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运、旅游、餐饮、零售等中小企业,适当减免一季度或半年的增值税及所得税。


第二,鼓励降费。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人力(工资、社保)和租金是主要的固定成本,无论企业是否有经营收入,都需承担该刚性支出。因此,国家可通过给予相应行业规模化补贴,鼓励房产业主对中小企业减租免租;同时,暂缓电费、水费及社保费用的缴纳或降低费率,以降低中小企业生产营运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恢复其生产自救能力。此举措乃是中小企业的最大心声,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救济途径,目前各地中小企业已通过多个行业协会纷纷提出倡议,以期熬过“饥饿”的寒冬。


第三,降息和缓期。现金流堪比企业的大动脉,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国家应当充分鼓励各地商业银行为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企业拓宽融资通道,加大资本扶持力度。如针对部分历史经营业绩和信用良好,但迫于疫情影响遭遇现金流困境的企业,提供短期无息贷款或长期低息贷款,并给予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对这些受损企业进行 “输血”,保障企业资金流稳定,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对此,国家已出台《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10号)、《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等系列文件,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第四,财政补贴。员工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尽管人社部已于2020年1月24日下发《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于抗风险能力小的中小企业影响更为明显。因此,需要兼顾企业和员工利益,在要求企业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同时,允许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现状对其劳动用工制度进行适时调整,灵活决策,并进一步明确通知中稳岗补贴的申请条件及流程。




三、中小企业主动出击,防寒取暖以自救














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小企业不能原地踏步,消极等待外界救援,也应主动自救,寻求出路。


首先,要夯实内功打好基础。对疫情下已开展的业务将面临的各类风险(如员工、供应链、客户、其他合作伙伴、政府关系、公众、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排查与识别,据此制定应对方案。同时做好特殊时期的内外部信息有效沟通,降低潜在风险的发生率,如了解疫情之下的员工身心健康,做好疫情的安全防范及灵活用工;了解疫情对供应商、经销商的履约能力(如供销价格、供销数量、运输周期)的影响;与业主沟通房租减免事宜;关注国家、当地政府的政策更新情况,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变化而导致的合规风险。


其次,严守内控优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提供保障。如配备应急备用的劳动力,并做好特殊时期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对公司潜在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合理利用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规则,减轻相关的合同责任;做好应收款项等债权的管理,全面梳理未起诉债权的到期情况,特别注意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的债权。

再次,稳住现金流提升抗风险能力。积极催收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回笼;对于滞销的存货积极寻求出售渠道;分析疫情对企业资金收支的影响,如有必要尽早做好融资安排,以便为疫情过后的运营做好充足准备。


这场疫情,既是危机也是契机,2003年的SARS催生并成就了如今的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零售巨头, 2020年的这场疫情也许会创造下一个商业奇迹!冬已至,春不远,漫长的黑夜,终将被黎明替代。笔者相信通过各种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积极自救,我们战胜的不只是疫情,还会迎来中小企业乃至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他们都在说 (共0 条评论)

我要说

你好,请 登录 注册 后再进行评论!

请先登录

客户端

客户端

触屏版

触屏版

网页版

网页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