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时间不短的HR。许多人初次是通过我与公司相识,最后还是通过我离开公司,我就像公司的象征符号一样,和这个人在一起过,然后又分开。
累计起来,分分合合不说一百多号也有七八十人了,相比很多职场里的人,往往在一起大眼瞪小眼很久都分不开,我倒是对来了又走的职场状态更容易接纳一点。
职场跟情场不同,情场总会有一个归宿,职场终究是要以分手告别的。人世间很多事是很吊诡的,好的时候,都是很好的,所以也很难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反倒是要到分手了,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分手见人品,在离职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职场的这场分手应该怎么提出?
离职者主动的情况下,怎么提?被动的情况下,怎么应对?企业怎么处理?
在离职前后,离职者该如何表现?企业又该如何对待这个离职者?
是要和平分手,还是大闹一场?
是要讨回公道,还是忍气吞声?
是要甩手不干,还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些问题的不同应对方式,可能又会形成各种排列组合。在我与这100个不到的离职者“斗智斗勇”的历史中,也碰到过不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这次想和大家聊聊他们的故事。
要分手,可怎么提出,恐怕是主动准备离职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和其他的分手一样,打算离职总是有些征兆的:一般不那么主动回复你信息了,不那么积极参与了,回应总是客客气气但是让你感到距离很远,此类总会是“先头部队”。
往往离职的人,总是会流露出这些那些的信号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潜意识里也是让企业做好准备,用这种方式来做告别,以至于自己离开后,不会特别难过,甚至会为此而窃喜。
我曾碰到过一个离职者,在离职前犯了很多错误,虽然每次都客客气气的道歉,随后又不客气的再犯错,给主管的感觉是很不上心,也想着要赶人走了。为了先舒缓工作,就让他先休息一下,等过一阵要好好沟通一下的时候,离职者自己主动提出了离开的申请。
换位思考一下,这种离职的提示,可能并不让企业舒服。要分手,一定是有问题存在了,既然当初决定在一起,现在又有犹豫,却不想把这份犹豫说清楚,拖泥带水,等对方也有了察觉,也有不满,以至于可能日常工作也带了些指责和批评的味道,两个人都在不开心中度过,不能不说,这种方式,还不如犹豫的时候沟通清楚为好。
现在有了微信,很多离职者多选择通过微信来表达离职的要求。仔细揣摩一下,这恐怕不是一个很尊重别人的做法。就像分手,一条微信就想了断和对方的感情,这明显是表示:我对跟你的感情,也不是很上心的,所以一条微信就把你打发了。
比较恰当的总是要见个面,再怎么不行,总要通个电话。当然,大多数人会想,见面多尴尬,通话多尴尬。是啊,尴尬些什么呢?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吗?是对不起谁吗?是害怕对方做些什么吗?如果担心属实,那么发微信恐怕更容易引起战火,只会造成更多的矛盾和误解。
比较好的提出方式,建议可以采用:书面+口头告知。
书面可以写个邮件,相比微信更正式一些。微信的作用是,可以用微信提醒对方查收邮件。邮件建议把离职的原因+离职期间的工作交接都说一下,然后约一下对方的时间,做个口头的交流。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让对方觉得很突然,像被突然袭击了一样,让对方得到尊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初步打算,也留出了沟通的空间,不至于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过是通知自己要走,连想商洽的姿态都没有,太过“高傲”。
这种方式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的谦卑,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其实人品的核心往往就跟谦卑和尊重有关。
其实什么时候选择离职,比是否离职是更重要的事。大多数的分手,我想都是时机选错了,所以后来造成了很大的矛盾。职场也是如此,切勿在你自己都没有怎么想好投入的时候,去敷衍应承,然后提出离职,这是让人最猝不及防的。比如,领导正好要重用你,并且给你安排了相应的工作,你这个时候提出的离职,不就是对方已经认为你们的关系递进了一步,你却打他耳光告诉他其实比原来还不如吗?
比较好的提出时机是,一件事正好告一个段落,或在告段落的前夕,提出自己的离职申请。这种时候,正好是事情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对工作本身的影响最小。我之前有个主管差不多就在这个时机跟我提出的“分手”,在这之前虽然做的都很好,但我知道这不是她的所好,所以对她提出的请求,也能理解,但是她选择了一个我觉得她精心考虑过的时机,提出了一个我觉得非常适合的时机提出“分手”,也给我留足了候选人的时间。虽然现在不太联系,但是她的职场人品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多人批评9后我行我素,往往不顾别人的感受,但是这个90后确实有她的可取之处。
离职一定是会带来伤害的,短期看,至少手头上的事情,别人没那么快接上手。甚至就没有这么快有这个可以替代的人。跟感情不和分手不同,离职分手如果过于果断干脆,毕竟双方是因为事情结合在一起,抛下事情,回头不顾,就像分手就把孩子扔给对方不管的爸妈一样,其实是很不负责的表现。
比较妥当的做法,当然是商议。商量是因为也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考虑,不妨咨询一下企业的想法,觉得自己接下去做些什么比较好,能够让离职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当然任何分手都是双方的责任,特别是提出分手的人,一定是对方有什么没有做到,很容易把自己滑落到“受害人”角度思考问题,觉得自己一走了之没什么。其实,想想之前的“尴尬”,无非是谁提出分手,谁感到尴尬不敢直接面对真正的“受害人”啊。毕竟你是可以一走了之的,但是因为你的存在,而产生一系列事情,都要重新安排了,有一些甚至要拖延了,这是非常直观的伤害。如果没有这点意识,确实不能怪人说你的责任心不强。
我印象中,有一个离职者一直是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职业发展的缘故,他提出离职,然后完成了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而且离职期间的工作状态比平时的状态更好,也给后来接手的人写了备忘录、整理好了之前的一应资料,把手头一切事情都料理妥当之后,和所有人打好招呼,把相应通联方式都做了更新对接(把自己的工作的对接人都对接上),再转身离开的。
当初就觉得这个人前途不可估量,后来果然验证,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家公司的高管了。因为他基本把一个离职者所能发挥的敬业都做到了,一个对待离职都可以如此敬业的人,又怎么会不把自己钟爱的事情做好呢?所谓分手见人品,果然名不虚传。
被分手的时候,难免会说一些难听的话,流露一些难看的眼神,有时候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一种表达,都可能会泄漏自己的心声。毕竟,谁都不想成为那个“被分手”的人。就我自己来说,我也有一些做的不够好的被分手经历,时常拿来自省。
印象中,有一个我花了不少心思栽培的人确实当面向我表达了请辞,态度还是很好的,也说了抱歉,但是我会想,我在你身上付出了很多,花了很多心思栽培你,现在马上要出成果了,但是你却带着我花下去的心思,一走了之,如此对我实在是很大的伤害,想到此,虽然没有言语,但是自己也会面露难色,有些难堪,以至于过了很久,我都能回忆起自己当初的尴尬和不忿,再看到当事人的朋友圈的时候,总有一份内疚存在。
不过“被分手”多了,经验值有所增加,也更知道怎么做了。
有一次,一个其实我已经非常看不惯,就等着他主动请辞的人发了一条微信给我,表达了要走的意思。我想了想,才回复。其实,可以回复的内容有很多,可以简单的回应“知道了”,可以假惺惺地予以挽留,也可以数落一通。我倒是觉得,每个人离开,本身都有一些没有实现的壮志未酬感,而这种感觉多多少少与他在这里没有得到什么有关,这是有一种失落和不满的,不管这种失落和不满是否合理,都应该被关注到,如果连离职都不能让主管关注到员工的失落和不满,那这个主管做的也太不应该了。
所以,我的回复是:我知道这些时日,你付出了很多,很多事情我也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没法让你都满意,有些事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希望你能原谅我。虽然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但是这段话我自己说出来,比我表达别的意思更让我舒畅。被人分手,不该是动不动就哭爹喊娘,或者数落对方的不是,自己付出了多少,这些都已经不合时宜,如果说分手往往是有不理智的冲动在,那么学会理智对待别人可能并不理智的行为,才是智者。
分手后,怎么评价自己的“前任”,往往是一个大热的话题,职场也是如此。往往对“前任”吐槽的多,其实,人都走了(对离职者,对企业,都是如此),又何必再念念不忘?吐槽越多,越是放不下对方。有一个同事曾经跟我不停抱怨一个离职的人,数落对方的种种不是,我却对他说,其实这个人还是有不少优点的,他的所作所为也有他的理由,无非是彼此的需求不同,别人另行寻找自己的归宿而已。那个同事很惊讶,之前他在的时候,你貌似并不是这么看的问题的,怎么人走了,你的评价似乎变了。我是这么对他说的:
对现任的吐槽,是希望他变得更好
对前任的褒奖和宽容,是对自己更好
职场离职有一个原则和分手是一样的,分手始终是两个人的事情,没必要让别人参与到自己的分手中、点评围观,谁都知道让第三方加入到分手过程中对于一段感情是破坏性的,对于离职来说,也是如此。至于外人,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还是保持沉默更好。
分享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