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 微信公众号:yilanshequ )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直接关注

当前位置:业问首页 > 所有专题 > 如何看待张小龙的去中心化思想?

如何看待张小龙的去中心化思想?

导语

12月11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事业部总裁张小龙提出微信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生态系统。这锅原汁原味的科技鸡汤,再次引爆潮流,但这一切真的能如愿吗?

  12月11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事业部总裁张小龙提出微信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生态系统。这锅原汁原味的科技鸡汤,再次引爆潮流,但这一切真的能如愿吗?

  以下为其致辞实录:

  各位参加微信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很遗憾这一次不能来现场跟大家交流,因为一些近期的事情。但是我也非常荣幸地能有这个机会,通过视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微信对于开放平台的一些理念和方向。在微信公众平台里面我们有一个口号: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就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很多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是来自于我们最早的在设计这个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在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最终我们把我们所有的想法提炼出来这样一句话。今天我想通过几点来把我们这样一个口号,作一个比较细致的阐述。

  第一点,我们是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举个例子,譬如说在几年以前博客时代,当时博客曾经非常的红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们做了公众平台以后我们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鼓励,非常优秀的文章能够出现在公众平台里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一些内容进来。那对很多的内容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平台会采取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它。譬如说,各种诱导类的,诱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的,又譬如说,可能有一些版权问题或者一些H5的游戏,我们最终都做了一些限制。我们会一直把握一点,哪些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一些是没有价值的。这是第一点,我们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

  第二点,我们是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那什么是地理的限制当我们在构思微信的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想我们希望促进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其实带动人们的交流跨越了一种地理上的一种限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所有的人都能够卷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流里面。地理曾经是过去的一个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说,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那么它才会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依赖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当时我们曾经设想过一个场景,我们就用这个来举例。譬如说一个盲人的按摩师,他可能不需要去租一个铺面,只要他的手艺足够好,那么他就可以在一个不是很好的铺面里去提供他的按摩服务,我们希望能够给那些没有地理优势的商家也能带来一种非常好的顾客访问量。在移动互联网世道我们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点,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消除中介可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因为所有的商业可能都依赖于非常非常多中间的环节,但是我们自从做公众平台以后,我们是希望商家能够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一种服务。那这种服务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如果商家也卷入到公众平台,消费者也卷入到公众平台,那么他们是可以互相连接起来的。这种模式可能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因为商家是很难直接和消费者对话的。公众平台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我们非常鼓励商家和消费者能够在公众平台里面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为什么在公众平台里面看起来大家是可以在一个会话的窗口里面和商家直接作一种对话。

  第四点,我们希望我们的系统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对去中心化可能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理解是说,微信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相反,我们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举个例子,譬如说很早以前我们就提出来在PC互联网时代,可能流量的入口在搜索框里面,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反而认为流量的入口可能在二维码里面。所以微信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大力的推动二维码在中国的普及。因为在线下的流量来说,人们需要有一种介质,能够让手机连接到某一种服务,那从线下来说我们认为二维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到现在为止你很难看到在微信里面有一种中心化的一种公众号的一种存在形式。这一点我们自己也觉得非常的得意,因为一个新的用户装了微信以后,他确实在微信里面找不到一个叫做公众号或者公众平台的入口。他没有关注任何公众号的话,可能看不到任何公众号的存在,看不到公众平台的存在。但是每天有近千万的公众号,在微信里面很活跃,他们的活跃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带来的。微信并没有一个中心入口来提供给他们,这是我们对于去中心化在微信里面的一种体现,同时我们也鼓励所有的商家或者第三方的服务商能够通过公众平台,自身的去组织各种资源,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对于公众号的订阅会采取比较谨慎的一种措施。

  第五点,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很多人问我们:微信这样子的话什么都可以做。他们也会担心说如果他们做的事情微信做了怎么办。但是微信不会什么都去做。其中一个原因是说我们希望基于微信能搭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我们自己把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块都给做了。简单说我们是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说我们要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出来。我们希望整个森林是去培育它的一个环境,我们让所有的一些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去把它建造出来。

  第六点,我们希望我们的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很多朋友会说,微信的平台规则似乎不太明朗,或者说我们的规则不太清淅。以至于说,觉得这里面存在一些混乱,但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并不认为一个规则100%很确定的系统就是一个好的系统。相反,我们认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更加能够获得动态稳定的系统。所以,我们认为第三方跟我们一起来共同建造一个系统,而不是我们做好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既然是一起来做,我们认为这个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自我完善的系统,而不是一个比较僵死的一个系统,甚至整个系统也是我们和第三方一起定义出来的。所以,你会看到微信会不断的有些变化,公众平台不断的有些变化。我们的变化是让我们的系统能够获得一种动态的稳定。

  第七点,关于社交流量

  大家会发现在微信里很少会提供一个中性化的流量入口,但是并不妨碍很多需要流量的场景应用能够被活跃起来。譬如说微信里的微信红包、微信游戏,甚至包括一些硬件相关的譬如运动类的手环。手环也是很好的例子,我们会把手环的记步数据标准化,使得一个手环的用户可以和其他手环用户进行一个PK,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交流量的一个场景。我们在后期也会不断地发掘这种流量场景并且把它提供给平台的用户。

  第八点,我们会说所有的考虑都会基于一个前提,就是用户价值第一

  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微信的一些理念,但是最终都必须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否则的话可能会损害到整个平台的健康。所以你们会看到譬如朋友圈的管理,用户是需要在朋友圈里看到各式各样的内容,但是我们又会去治理它,让一些骚扰到用户或用户不愿意看到的内容清理出去。对于公众平台,就像订阅号一样的,这里面有非常多的阅读量来自于朋友圈,这是符合2/8原理的: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我们很高兴这个流量能够发生作用,但是一切都是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以上八点是我们对于公众平台的方向与理念的一些思考,在这里分享出来,也希望第三方的开发者对于我们平台能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之所以利用这次机会来讲述我们的理念,是受到前几天一个小事情的触动。因为我以为大家对于微信鼓励的方向应该是非常清晰的,但看起来好像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所以这里确实非常高兴能够通过视频跟大家作一次交流。我的分享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花时间来听,并且预祝大会能够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小龙在设计微信时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广点通,将商家和自媒体引入了微信生态体系里,其流量闭环的逻辑是:自媒体为平台制造优质文章吸引用户浏览分享获取粉丝并吸引用户点击广告从获得微信广点通广告联盟的收入,而商家一方面是通过微信广点通在微信自媒体上投放广告获取粉丝,另外一方面同样通过优质文章吸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也就是说,商家、自媒体、用户、第三方开发者、平台共同构建了微信的生态系统。

 

我要回复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提交你的评论!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钱多多

2014-12-16 11:04:48 钱多多

去中心化将来可以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在国人的营销习惯和消费习惯逐步转变,以及社会信任的逐步建立的基础上。看似无关,实际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赞(0) 回复(0)

赵雅馨

2014-12-16 11:03:50 赵雅馨

我觉得他看了失控这本书的吧,但是去中心化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效率低下。比如树就是去中心化的,生命力很强劲,你砍掉树干照样生活得好好的。但是呢,灵活性不足,效率低下。

赞(0) 回复(0)

薛斌

2014-12-16 11:02:30 薛斌

第五条原则和第八条原则是相互违背的。作为一个系统的建设者,是不应该映射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到这个系统里的。就像大自然的造物主不会去关心森林里的动物死活一样,因为弱肉强食的法则建立起来就够了。为什么要用户价值第一? 这就好像在森林里做出食草动物更重要或者食肉动物更重要的选择一样

赞(0) 回复(0)

尹志平

2014-12-16 11:01:49 尹志平

去中心化是针对中心化而言,作为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多样化的。去中心化有其个性化的优势,中心化有其高效的优势,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完全能容下这两种生态,而且还能容下更多的生态,关键是这种生态是否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网商的利益及价值诉求。

赞(0) 回复(0)

叶文

2014-12-16 11:01:11 叶文

去中心化当然很好。但没有中心入口不代表去中心化。没有更开放的平台合作机制和态度,不可能实现去中性化。为了从去中心化中获益也无法真正推动去中心化。

赞(0) 回复(0)

1

相关专题

更多专题>>

推荐行家

更多>>
图片

陈运奎

擅长 领域:食品饮料,商贸百货

职位/职称:副总经理

发表: 0 回答: 11 听众: 39

向TA咨询
图片

邓小华

擅长 领域:咨询管理

职位/职称:职业顾问

发表: 528 回答: 783 听众: 467

向TA咨询
图片

操勇

擅长 领域:金融银行,咨询管理

职位/职称:财务总监

发表: 243 回答: 37 听众: 609

向TA咨询
图片

管理的学习与成长

擅长 领域:咨询管理

职位/职称:HR\客服

发表: 15 回答: 16 听众: 88

向TA咨询

关于一览  |  联系我们  |  用户反馈

深圳市一览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6-2024 粤ICP备0810658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7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