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部人士透露,蜗牛移动之所以被叫停,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收到了大量用户投诉,其前期宣传的免费内容与实际办理差异很大,涉嫌虚假宣传。在蜗牛前期的发布会上,声称用户可以免费通话,获取免费流量,但其实这仅仅是其业务套餐的一部分内容,要想获得这些优惠,存在很多前提条件,有意或无意的突出资费设计的部分亮点,已经是违反了相关规定。前提雄心勃勃的极速“蜗牛”被有关部门和运营商踩了刹车。
当然,按照官方解释,中国联通因未接到蜗牛正式开通转售业务的申请,双方尚未确认业务正式开通日,因此才暂停了蜗牛移动的放号。
中国联通暂时叫停蜗牛移动170放号,表面上是一起因为协议的误会,引发的“乌龙事件”。实质上则反映了当前虚拟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博弈,通信业向民企开放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
“乌龙事件”前夕,虚拟运营商蜗牛移动的170号段“999免卡”高调放号,半年内语音通话全免费,半年每月赠送500M全国流量,零月租,流量两年不清零。
赠送流量、零月租、流量两年不清零,这是运营商最为忌讳的。在OTT冲击下,运营商要靠流量经营过日子。 此前,中移动某地方的4G业务月底流量不清零,还没有宣布就被集团否定,胎死腹中。
我们知道,虚拟运营商从三大电信运营商获得的“批发价格”并不低。其中短信业务批发价为7分/条,流量业务价格在120元/GB,高于基础运营商给予普通代理商的价格;
即便是虚商搞流量不清零,废除电信运营商的套餐,也不是运营商的对手。笔者写过一篇文章《中移动流量不清零比"虚商"更有底气》。运营商掌控住流量的定价权,还怕你免费不成?
某运营商高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虚拟运营商“免费”流量博取眼球,严重骚乱了电信市场的秩序。
这种牢骚的背后是什么?是虚商动摇了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的根基(流量产生资费)。打破了其长期垄断的市场地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工信部部长苗圩出来为运营商撑腰,“不希望转售企业与运营商打价格战”,这传达出什么信号呢?既然是市场化运作,为何不希望两者打“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