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消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征求意见稿)》10月4日前公开征求意见,规定:商家须承担无理由退货义务。然而这项规定真的能落实吗?
网购时代,你有没有过一时头脑发热买了许多不该买的东西而事后有种“剁手”的后悔感的时候?如果有,那么你的苦日子快到头了,因为新《消法》规定的“七日无理由退货”即将得到真正落地,不执行的商家将面临最高50万元的罚款,甚至吊销执照。
9月16日消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征求意见稿)》10月4日前公开征求意见,规定:商家须承担无理由退货义务,违反规定者,或面临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将被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今年3月15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第一次将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明确纳入法律中。即首度对消费者的“网购后悔权”,赋予了法律维权依据。一时间,网民们好评如潮。
然而半年来,七日无理由退货在实际操作中却因店家和买家就具体问题争议不断而遭遇“落地难”困局。《经济参考报》数据显示,据电商平台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12315中心受理网络购物诉求情况分析,3月15日以来,五市共受理消费者网络购物诉求2 .7万件,涉及七日无理由退货投诉占与新《消法》相关投诉总量的53.69%。
政策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电商环境得到改善,让消费者权益收到有效保障;可是笔者觉得“网购后悔权”的春天还很遥远,很多网络店家钻法律空子,自定义各类“不宜退货”,贴出各种不支持后悔权商品的解释,有些理由特别奇葩,很多网友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显得很弱势,纠纷不断。如果投诉到电商平台,然后客服把皮球踢到各地的消协,因为异地的原因,真正执行起来,又十分困难。
中国有句古话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来形容被骗的风险。这句话用在电商领域就不灵了,所以电商对于新《消法》执行不彻底或者干脆就不执行也就变得可以理解,毕竟消费者出问题了,不可能跑到电商的仓库讨说法吧。特别是像天猫这样的独立开店平台,一旦品牌商家的店铺出问题,天猫也只能是像消协一样从中协调处理罢了。
一方面是利润太低,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退换货电商的服务成本又过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我们都知道电商的逆向物流成本是正向物流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也就是配送费5元,退货产生的成本有些电商公司要到20元到50元。毕竟还有前期销售商品时的推广营销成本在里面,这无理由一退货,电商在成本上就很难扛得住。
消费者“素质”问题,这个问题写出来估计会被很多人骂,可是事实上做过电商的都知道,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里还真就存在这样的所谓“素质”问题导致的退货,例如一双鞋买回来穿七天,然后退掉,不退就投诉。搞得许多电商很头疼,不退嘛这个投诉就跑消协或媒体去了,退嘛明显商品没问题,就是被“素质”闹着玩儿了,成本白白增加不说,还把信誉搭上。
显而易见,七日无理由退货政策难以推行,根本原因在于,监管部门没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半年多来,“七天无理由退货”在实际操作中的投诉,主要原因是店家和买家就具体问题争议引发的。由此不难看出,政府监管部门试图用处罚来强化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做法是很难奏效的。
从一些案例不难得知,要想让七日无理由退货真正落地,必须制定更详细的条款,处罚是无法让七天无理由政策落地的。眼下,政策监管部门对七日无理由退货政策的实施下错了药方,这注定七日无理由退货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形同虚设。
“七日无理由退货”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想让它完全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需要不断完善,不断细化退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