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项目进行过程中,通常会冒出这样的困惑:应该选择效率,还是选择质量?很多程序猿都会有偷懒的思维,觉得把一些摸不清头绪、不知道怎么写的代码片段去掉,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更早完成项目计划。
其实过去几年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最近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纠结之处不在于选择困难,而在于问题本身是个伪命题。
什么是“质量”呢?一般程序员说到“质量”二字时,他们说的有可能是测试通过率、变量命名、代码格式化、组件化、查找bug、程序测试等等。也有可能是程序的可拓展性、服务延时、产品功能的完整程度。
问题往往就产生于以上两者被统一看待、不做区分的时候。其实前一种围绕代码的问题可以看成“代码质量”问题,第二种情况则可以看成“执行质量”,或者“执行程度”。
从“代码质量”上来看,程序猿走捷径的偷懒思维,其实是种十分短视的做法。含糊绕过某个问题,你可能会一时觉得省事不少,但到头来,往往发现因此搅乱了系统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一行行检查代码,找出bug,甚至重新调整整体逻辑框架。所以牺牲代码质量换取速度通常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相反地,高质量的代码其实是可以帮助你节省时间的。统一的代码规范和变量命名,不仅可以帮到别的程序猿,还可以帮到未来的你,更好地理解你现在写下的代码;经过严密思考而设计出的轻量级代码架构,则可以让你在迭代产品的时候获得更高的效率,更清晰地了解该从何处入手,而不是到数据库里漫天寻找需要替代的地方;而高测试通过率还可以给你充足的自信去调整产品,减少bug数量,最小化QA时间。
程序员选择效率,还是选择质量呢?
引自:程序员选择效率,还是选择质量? 作者:程序员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