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新浪工作17年并参与确立中国式门户运营模式的陈彤离职。也许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传统的门户时代落幕了。那么问题来了:传统门户转型将走向何方?加速迭代能否改或被终结的宿命。
门户网站曾经是互联网的代表,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几乎曾经就是互联网的全部,而在中国,以搜狐、新浪、网易和腾讯为代表的四大门户也风起云涌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骄子。不过,花无百日红,门户网站也遭受了各方面的冲击,多次被认为走向末路。
门户高层离职近两年并不少见。仅仅在总编辑这个职位上,网易在三年里有两任总编辑离职,刘春去年也从搜狐离职。当然,上述这几位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和、其离职对公司所产生的影响,都不能与陈彤之于新浪相提并论,但背后却折射出门户网站面临的压力——在挖掘广告之外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总编辑这个职位并不好干。
将视线放得再开阔一些会发现,近年来媒体人离职已经成为风潮。《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长刘东华离职创办正和岛、21世纪传媒创始人刘洲伟离职创办前海传媒,尤其后者对财经媒体行业的影响,并不亚于陈彤离职对互联网行业产生的震荡。只是在不少人看来,刘东华、刘洲伟等人离开是因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前景被看淡而其所在的平台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转身空间。而新浪本身是中文互联网上影响力最大的门户网站,同时又拥有微博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媒体,陈彤似乎并没有充分的理由离开。
伴随着移动化、垂直化、社交化的发展,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门户网站都正在成为传统媒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陈彤的离开或许正应了麦克阿瑟的那句话: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陈彤对新浪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贡献,但也必须正视新浪和所有门户正在面临的转型压力。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门户网站(Portal Web,Directindustry Web),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服务、目录服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有专业人士认为,门户网站几乎就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翻版。一是,门户网站的运作模式和传统媒体差不多,所差的只是它没有版面(时段)限制,页面容量理论上是无限的,但页面也有不同的浏览价值,所以门户的内容经营方式始终围绕热点位置进行。二是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也和传统媒体差不多,报刊卖发行量,电视卖收视率,门户就卖流量,以CPM(千人成本)及CPT(按时长计费广告)为主。
我们要看到,即便是被一直唱衰的传统媒体,也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媒体力量,虽然很多传统媒体不如以往霸气十足,但那只是表象,传统媒体的力量丝毫没有动摇。
越简单越长久,正是由于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如此简单和传统,才造就了门户网站的长久生命力和适应性。当然,SNS、微博、微信等也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渠道,门户网站的流量被分流,因此,门户网站在这新一轮的流量入口争夺中,确实必须做出改变。
随着社交产品特别是移动社交工具的风行,互联网进入到“强关系”时代,传统的门户也意识到自己重内容弱关系的缺陷,也纷纷加入培育用户群的计划,但是收效甚微。这是因为门户的传统架构决定了强于内容驱动而弱于用户关系。在用户关系上无法作为的门户,只能把所有的转型希望寄托在内容的创新上,于是各种新闻客户端横空出世。我们现在来看四大门户的新闻客户端,称得上成功的没有一个,为什么?尽管新闻客户端把传统门户的内容实现了移动化改造,但是并没有从根本属性上改变用户和信息的交互模式。
门户转型的探索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从垂直到平台化,现在又有迹象从平台化到垂直分拆。门户们都在分拆自己的频道成立新的事业部独立运营,这一轮的拆分折射出的还是内容背后的商业化压力。但让笔者疑惑的是,分拆后独立运营的事业部又怎么应对今后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变革和挑战,会不会各自在急速变革的移动互联时代掉队?如果没有真正适合传统门户转型的模式诞生,这样折腾下去,门户还能挣扎多久,真的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