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6 07:55:07| 发布人: 束城儿 | 来源:大家来谈薪| 浏览(7144)| 评论(2)
“你收入多少?”李克强总理在河南考察期间问大工匠。张东亮凑到总理耳边说:“我一个月一万多呢!”总理笑着回忆说:“当时我还在河南当省长,一次在飞利浦公司考察,他们也有一个这样的首铸材料工人带领着一个团队,我问他收入,他们总经理介绍说,这个技术工人拿的年薪跟他一样,20万欧元。所以,你们这些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这是昨日传媒报道的一则新闻。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里的特级技术工人被大家尊称为“大工匠”,而这里的大工匠,更大范围内应该指的是技术工人。李克强总理说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绝非应景的话,这很有必要,也很具有现实紧迫性,因为它指向的是在现实社会当中,技术工人真实的生存现状,而这一群体的待遇和地位,亟需引起关注。
近些年来,东南沿海工厂频现的“技工荒”,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技术工人的待遇在不断提高,却仍旧招不到人。但吊诡的是,“打洋工”现象却日益兴起,每年我国去国外从事电焊、水电、安装等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实在值得令人深思。这种反差自然说明了“技工荒”现在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但技工的流向不同,却在实际上证明了不同社会状态下,技术工人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区别。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不仅收入水平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家,体力劳动并不会低人一等。但在我们国家,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低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像新闻中的大工匠,尽管现在收入有一万多,但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却仍旧需要提高,因为真实情况是,做到特级技术工人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至于现实当中绝大多数普通技术工人的收入,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恐怕仍旧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技术工人被冷落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技工待遇的提高幅度有限,横向对比仍不高,激发不了人们成为技术工人的欲望;其二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在人们的观念当中,仍旧把技术工人当做苦力,让他们缺乏职业尊严感。就在前段时间,四川一家媒体对于是否愿意做高级技工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从事高级技工,原因就是“工资待遇差、工作环境苦、上升空间小、社会地位低”。
李克强说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这绝非一句空话。在2014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就曾对此明确表态,而人社部也出台了促进就业公平、转变就业观念的相关政策。但囿于社会学历崇拜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技术工人的待遇仍旧不高,使得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可度,在短期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显然,要想让技术工人获得职业尊严感,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现实情形,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刻不容缓,这不只是中国成为具有高端创造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的需要。公务员、白领也好,蓝领技术工人也罢,只要有能力,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都应该享受到与之相匹配的待遇和地位,彻底实现职业平等,这是我们社会应该去追求和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