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览职业成长社区!收藏本站 一览石油英才网一览首页|登录|注册|受邀加入

石油职业成长社区

打造全方位的石油交流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 > 中国石油该往哪走?

中国石油该往哪走?

为期三天的cippe亚洲最大的石油装备展会前些天已落下帷幕,纵观展会现场,依然是我国国内石油压裂设备企业的天下,当然国外企业的佼佼者也在展会中大显身手,本次展会都堪称一流。各大石油龙头企业,不但规模大,就是宣传声势也很强,模特、表演,甚至有来自国外的热舞和乐队,令人目不暇接,为展会增色不少,除此之外,许多的博士与教授都莅临现场,此时的我心情激动不少,不但可以从高端人士中学习到石油机械的知识与运用,在展会的休息时间,我还见到了一览石油英才网的人,我在此次展会中到处与人相互交流,通过与许多人的交流和学习中,发现了我国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所在。

2013年石油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吸引大众讨论的话题,“石油行业与经济会不会火”说起经济,在2014年新的一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石油国内外的贸易发展情况,及国内高端人员流动情况,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石油人才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员短缺,加上一些人员流动到国外,使得石油行业的人员圈变小,今年石油经济受到国际贸易影响,一些国外内的投资者纷纷的将资产转入国外市场,我国石油工程减少了3/2,只能从国外工程去开创,国外工程现在是全球炙手可热的大众焦点,某石油大学的专家在CIPPE石油展会上交流中说到,国际贸易市场是我国改变不了的,但只能是改变国内市场,将国内市场逐渐打开,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让我国国内经济可以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打开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可能有压力,这样就要面对各国的经济竞争,尤其是我国三大石油,所以为了让我国石油行业可以融入到外界市场中,要渐渐的融入,不能一下打开市场,要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上,吸引国内投资商来投资,提高石油行业的薪资,和加强对石油人员的培养,在发展国内稳定是进程中,开发国外市场,弥补石油人员短缺的问题。针对与我国工程减少开发,其实也有好处,第一我国人员可以去到国外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二是缓下了我国的能源开采。这只要把握好,都是为我国的石油前景埋下伏笔的。

通过这次参会与大家一同分享,中国石油的路该往哪方面去发展,该怎么走,未来的路是怎么样的呢,这都有待我们去探讨。

引自:中国石油该往哪走?  作者:石油人

原文地址:http://www.yl1001.com/article/4601396935915644.htm

精品观点

严明的主页

严明  说:

 中国石油企业应该“走出去”!“走出去”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走出去”获取资源增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可见,这是一种政治经济话语,通常与能源需求上涨和“对外依存度”结合起来谈,其分析框架是地缘政治学,内在逻辑是“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核心假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关注点是...
 中国石油企业应该“走出去”!“走出去”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走出去”获取资源增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可见,这是一种政治经济话语,通常与能源需求上涨和“对外依存度”结合起来谈,其分析框架是地缘政治学,内在逻辑是“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核心假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关注点是对抗与对峙,理论基础是以“石油峰值论”为代表的资源耗竭理论。

[展开]

韩龙的主页

韩龙  说:

从行业规律和公司发展、股东价值角度来讲,中国石油企业本质上是遵循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内在需要,也是满足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重要途径。常常与行业特点、经济全球化、公司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全球油气供需平衡等联系起来谈,其内在逻辑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正和博弈”,核心假设是IO...
从行业规律和公司发展、股东价值角度来讲,中国石油企业本质上是遵循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内在需要,也是满足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重要途径。常常与行业特点、经济全球化、公司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全球油气供需平衡等联系起来谈,其内在逻辑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正和博弈”,核心假设是IOC与NOC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注点是全球油气的供需稳定和价格安全,理论基础是全球化思潮和“地球村”理论。

[展开]

李明的主页

李明  说:

 一个行业要成为伟大的行业、受人尊重的行业,一定需要一个伟大的梦想作为支撑,一定需要一批胸怀理想的行业领袖引领潮流。福特的梦想是,让每个人都开得起车,这个梦想不但使美国成为了“汽车上的国家”,全球无数人的生活也由此改变。乔布斯掀起的“苹果”旋风,拉开了全球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丰富了无数人的...
 一个行业要成为伟大的行业、受人尊重的行业,一定需要一个伟大的梦想作为支撑,一定需要一批胸怀理想的行业领袖引领潮流。福特的梦想是,让每个人都开得起车,这个梦想不但使美国成为了“汽车上的国家”,全球无数人的生活也由此改变。乔布斯掀起的“苹果”旋风,拉开了全球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丰富了无数人的掌上生活。石油行业处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位于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交接点上,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梦想的引领下,开启一段充满使命的艰难征程。

[展开]

我要回复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提交你的评论!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杨少峰

2014-04-29 17:00:37 杨少峰

眼下石油越来越是稀缺资源,选择国外肯定是个不错的路,本身国内有限加上这个关乎民生的事,所以必须重视

赞(0) 回复(0)

蓝焰

2014-04-29 15:59:14 蓝焰

不赞同中国石油走出去,没看人家美国佬多聪明,放着自家不用,大力买进,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垄断外国石油资源。中国石油要做战略储备,在引进国外石油同时,大力开拓挖掘海洋石油资源,才是发展的长远之道!

赞(0) 回复(0)

徐弼君

2014-04-29 15:50:20 徐弼君

中国应该建立石油储备系统,以便于在国际油价起伏不定时,稳定国内油价。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40年前西方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时已有很大变化,中国国情更是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制的运作不能靠硬搬西方模式,但可以参考。现在,中国经济也开始进入重化工阶段。从历史上看,这是所有大型发达经济体进入现代经济的必经之路,中国很难绕过这条路。但显然,中国再也遇不到当年中东石油比水还便宜的廉价能源时代了,只能走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发展重化工业阶段,能源消耗绝对量会不断增长。中国即使不能得到廉价能源,也要退而求其次,争取有可靠而且价格相对稳定的能源。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均衡发展。

赞(0) 回复(0)

覃莉莉

2014-04-29 15:44:03 覃莉莉

中国石油还需要加大“走出去”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水平,不断扩大国际油气合作规模。
不过话说回来,楼主这一标题一下子把楼主档次提高了。

赞(0) 回复(0)

李明

2014-04-29 11:29:52 李明

一个行业要成为伟大的行业、受人尊重的行业,一定需要一个伟大的梦想作为支撑,一定需要一批胸怀理想的行业领袖引领潮流。福特的梦想是,让每个人都开得起车,这个梦想不但使美国成为了“汽车上的国家”,全球无数人的生活也由此改变。乔布斯掀起的“苹果”旋风,拉开了全球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丰富了无数人的掌上生活。石油行业处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位于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交接点上,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梦想的引领下,开启一段充满使命的艰难征程。

赞(1) 收起回复

曹磊

2014-04-29 16:25:02 曹磊

有时梦想终究是梦想。

回复

杨少峰

2014-04-29 16:58:35 杨少峰

石油是个高大上的行业

回复

韩龙

2014-04-29 11:19:47 韩龙

从行业规律和公司发展、股东价值角度来讲,中国石油企业本质上是遵循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内在需要,也是满足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重要途径。常常与行业特点、经济全球化、公司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全球油气供需平衡等联系起来谈,其内在逻辑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正和博弈”,核心假设是IOC与NOC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注点是全球油气的供需稳定和价格安全,理论基础是全球化思潮和“地球村”理论。

赞(1) 收起回复

杨少峰

2014-04-29 17:02:09 杨少峰

好负责啊,很有内涵

回复

严明

2014-04-29 11:16:01 严明

中国石油企业应该“走出去”!“走出去”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走出去”获取资源增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可见,这是一种政治经济话语,通常与能源需求上涨和“对外依存度”结合起来谈,其分析框架是地缘政治学,内在逻辑是“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核心假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关注点是对抗与对峙,理论基础是以“石油峰值论”为代表的资源耗竭理论。

赞(0) 回复(0)

唐明

2014-04-29 10:55:46 唐明

最严重的问题......估计你不明白现在是没多少资源了。

赞(1) 回复(0)

贾贵永

2014-04-29 10:54:46 贾贵永

跟党走,需要我多说?

赞(1) 收起回复

杨少峰

2014-04-29 17:00:57 杨少峰

说得好,赞一个

回复

刘超

2014-04-29 10:52:56 刘超

这么大央企的发展问题不是我们操心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

赞(0) 回复(0)

相关专题

更多专题>>

最新招聘

更多>>

相关职位

关于一览  |  联系我们  |  用户反馈

深圳市一览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6-2025 粤ICP备0810658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7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