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同于20年前:当时基本都是在国企就业,很少有人主动提出辞职的,也催生出了属于那个年代的“铁饭碗”一词;而现如今,年轻人就业时有更多选择方向,变数也更大。钱少事多离家远,位轻权低责任重。年轻人在工作的同时,更加看重其带来的综合感受。所以,职场跳槽也屡见不鲜。但是,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应该多跳槽吗?
一览薪闻建议大家,目标性跳槽,不建议盲目跳槽。
曾经有某资深HR在给新人的职业规划建议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简历上没有一份工作超过三年,那我就会直接将它搂成一团丢尽垃圾桶”,意为三年是一个员工忠诚度极为重要的判断依据,甚至是生死符,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很多HR也知道员工忠诚度在涉及到人事上许多成本因素,在一览薪闻看来,工作年限紧紧是判断一个员工忠诚度的一种依据。工作好比感情,比如大多数情况是,喜欢的工作工资不高,或许工资高福利好的你不喜欢;感情亦是如此,有钱的你嫌弃不帅不美丽,帅气美丽的总是少了钱,其实其中道理,真是一样的。一个人,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睡觉,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婚姻,三分之一的人生奉献给了工作。三个月轰轰烈烈的爱情与三年浑浑噩噩的爱情你选哪个?就好比三个月激情澎湃的工作和三年敲打木鱼的工作?哪个会在你的人生留下灿烂?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花心,交过好几个恋人,如同一个人不忠诚,换过好几个工作,但理由是一样,不开心,不顺心,不满意,厌倦了,烦了,等等,都有。说了这么多,总归想说一句,很多爱情上面的道理,真是适用于工作的,反之亦然。
跳槽,频繁跳槽,确实是件糟糕的习惯,因此在这里,我要提出两个概念,即习惯性跳槽与目标性跳槽;我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为:习惯性跳槽(常规性跳槽)指因频繁跳槽引起的心因性焦虑,促使需要跳槽行为来缓解因长期重复性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目标性跳槽(职业性跳槽)指有目标有原则的跳槽,通过跳槽行为达到既定目标目的。
一个员工在一个公司同一岗位具备创造力或者说能给公司带来正毛利的时间,只有三年;意为如果一个员工在一个公司三年内没有任何变化或者提升,它在这个公司就属于失败品,不再能为公司提供利润。
如果把员工看为产品,那他在一家稳当前进的公司的话,1~9个月属于引入期,这时候员工转正,接受转正待遇及权限,仍然需要适应;9~18个月属于成长期,基本适应公司文化,能独立完成工作;19~27个月属于成熟期,习惯和专业已经可以影响新员工;28~36属于衰退期,染上坏习惯,老油条,出现习惯性偷懒等嗜好;个别成长较快的企业这个年限会相应缩短在1~2年,我所在的万达,我认为这个年限是2~3年之间。
因此,一般来说,员工入职一年后,如果不给他新的机会和挑战,那他不会进步,入职两年后,如果他没有升职或者给他新的机会,他一定会有跳槽的想法,如果三年后他职位未变还是没有跳槽,那我们一定会质疑他给公司带来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