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别忘了今天是“光棍节”。
《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里写到:这是一个年轻的节日,也是属于年轻人的节日。无数以“剩”字辈自居的年轻人在这一天焦虑、烦恼与狂欢。为什么“剩下”了?“剩下”有错吗?该怎么拯救那些“剩下者”?

文章提到,80后成为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龄群。根据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对于女性,66.6%的女性认为,30—35岁没结婚应该被称为剩女,81.5%的男性则认为,女性一过30岁没结婚就是剩女,其中60.9%的男性认为,28—30岁是剩女的终极门槛。对于男性,70.3%的女性认为,35—40岁没有结婚的男性是剩男,67.6%的男性则认为,30—35岁没有结婚就是剩男。无论怎么算,80后都是“剩男”“剩女”的主力军。
在互联网上,更有这样一种调侃:27—28岁的未婚人士叫“剩斗士”;29—30岁的叫“必剩客”;31—35岁的叫“斗战剩佛”;超过35岁的就被尊为“齐天大剩”。社会舆论的胁迫之下,这些调侃多少透着些无奈。
原因分析:你为什么还“单”着?
那么问题来了,你为什么还是光棍?

网上有一个光棍的年龄标准——年满30周岁,无论男女,只要未婚或者离异,丧偶,而且没有子女(有子女但是归对方的不算)就是光棍!
原因有二: 1.法律规定年满30周岁可以单立户,也就是另立门户,另立户口(前提有固定住所);2.法律规定年满30周岁可以领养孩子,可以升级为父亲或者母亲。
据预测,2020年左右,中国的光棍将达到3000万至35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他们个人、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无疑会有重要的影响。
纵观中国的光棍数量庞大的成因,社会因素占很大的比重。
应试教育的副作用产物
据统计,目前仅北京市,剩女数量已达50多万,其中接近90%的人群为高知女性。严格的家庭教育、自小养成的压力性应试心态、以学习成绩作为人生重要指标和目标,这些都造成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与异性的交际障碍。只要“以分数定生死”的应试教育模式一天不改,中国一批批“优好学生”的恋爱能力便不可能有长进。光棍男女的数量只会与日俱增!
越富裕的地区越盛产光棍男
从剩男剩女之间的比率来看,越是一些物华天宝历史悠久的旅游之都,其剩男剩女的比例越悬殊。在中国,剩男与剩女比例最悬殊的城市前三甲分别是成都256:100,南京238:100和青岛220:100。从某种程度上讲,越是物产富足的城市,人们求安逸的心态越重,女性择偶的物质要求也越高,很多女性宁愿出省外嫁寻找更满意的郎君,而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男性则面临着光棍无妻的尴尬。
独生子女政策催生光棍
现如今,面临着婚恋择偶难题的大多是80后一代,而一些80后乃至70末的人群,也越来越成为各个城市中剩男剩女的主力军。纵观这一代人群,是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其中大多数人在成年后依旧很难“成熟”,择偶时要求对方付出无条件的爱。当一对对独生子女碰到了一起,共同的“爱的理念”促使下,婚姻便成了难题。太过自爱,催生大批光棍男女!
高房价拆散小情侣
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剩男剩女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些大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青岛。而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房价越高的地方,光棍儿越多。而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大多头一条便是要求“结婚有房”。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婚房问题而最终劳燕分飞的情侣也不在少数。可见,随着中国未来房价的不断攀升,未来的光棍儿只会越来越多。高房价的驱使下,中国必将进入剩男剩女的时代!
职业因素

不久前,“中国11大光棍职业”榜单公布,作家、歌手、主持人、律师、厨师、记者、空姐等等看上去“很体面”的职业纷纷上榜,引发网友热议。
数据排行:中国光棍哪省强?
看完职业因素,我们来看看地域因素,中国光棍哪省强?


2013年某婚恋网站公布的“光棍榜”排行显示,中国盛产光棍的十大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河南、四川、云南、河北、湖北和上海。
据调查,广东以占全国光棍总人数的11%高居榜首,其原因是广东的单身人士太忙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挤占了恋爱时间。网友“喝茶不上瘾”调侃称:“8:00-11:00吃早茶,11:00-14:00吃午餐,14:00-17:00下午茶;17:00-20:00晚饭;20:00-22:00夜宵。哥的档期都排满了,哪有时间谈恋爱!”
排行榜中女光棍也出尽风头。北京女光棍比例首次超越东北三省居全国之首。另外,男女光棍比例在河南、云南等地差异悬殊。河南的男光棍占73.69%,女光棍占26.31%;而云南的男女光棍比例更是高达78:22。在江苏,男光棍里的DOTA玩家比例全国最高。有江苏网友表示“很受伤”,并呼吁:“活在魔兽世界里的各位男光棍们,觉醒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7.7,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出生117个男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一代进入婚配年龄后,“多余的男子”将难以找到结婚对象。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数据是,当前我国适婚年龄的单身男女已达到2.49亿人,约占了人口总数的1/5。
技术指南:学一学,其他人都是怎么找到另一半的?
在知乎“你们是怎么遇到/找到 女/男朋友的?”这个问题下,很多网友回答了他们是怎么找到另一半的。
1.健身房
其实在健身房,几乎可以看穿女人的全部
不化妆(带妆训练对皮肤貌似不太好)没发型(绑个马尾完事,什么挡脸的中分、梨花卷,统统没有)
好有心机。
2.高中同校
我俩经常在上学同个时间点的公车遇到然后把目光炯炯的停留在对方身上因为彼此羞射不敢再进一步认识。
后来考上了大学 大学在异地 默默的我在大学读了一年 才得知他也跟我在同个地方读大学 不偏不倚他学校在我们学校马路对面 后来快毕业了 同学提议去试试对面学校食堂 那是我第一次去他们学校 就是这么巧 我在学校又遇到他 那是时隔一年多 时间好像定格 我们远远的目视对方。
后来我回到家乡 某天坐在85度 喝水 微信查找附近的人 有人叫我 就是这么巧 是他 这多年来 我们第一次聊天了 慢慢的我们经历了很多 现在他成了 我确定无疑的结婚对象 缘分就是这样神奇。
这个似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3.住院
生病住院了,然后她是护士,然后就~~~~~~在一起了。
4.推销员
她向我推销某英语培训。
我帮她填了卡片,留了联系方式,也要了她的联系方式。
5.旅游
第一次见面:我和我现在的女友刚刚认识43天,上次情感失意时,感觉生活没有动力,就自己报了一个团背上背包独自去旅游。没想到她也是一个人独自游玩,我主动打招呼和她交流,一路上对她照顾有加,并献上我准备的好多零食水果共同分享,给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第二次见面:回到我们所在的城市 ,带她去和我身边的朋友一起打羽毛球,晚上主动送她到家门口。
第三次见面:约定电影院看电影,然后晚上共进晚餐。
第四次见面:小礼物奉上,她很开心。
6.分享其他人的故事自己照做
朋友林某一天去图示馆看书遇到陌生的老乡,对方请她喝东西,后2个月后我收到请柬。(我从那时起天天去图书馆,保持每月去两次的习惯至今)
朋友胡在一次我组织的KT聚会里面跟一个男生一见钟情,当天两人就一起回家了,后5个月我收到请柬。(我从那时起保持每两月去一次KTV习惯至今)
陈朋友在一次从家乡来上海的火车硬座上,遇到彻夜畅谈的对手,下了火车半年后举办婚礼了。
你从那时起,也保持每两月去一次火车硬座习惯至今?
7.伴郎伴娘
托盘子的时候勾搭到一起了^_^
8.微信附近的人
一聊原来是以前学校的师妹。在聊微信前,她知道我是谁,我只知道她名字。后来个钟聊追啊追…就一起了。
终于出现社交工具了。
9.新员工
去到新公司,有一天在小屋忙碌,他突然转头问我是否需要帮忙,我笑着谢绝了,却在心里记住了这个温暖的瞬间。他善良,有礼貌,有点点聪明……我对他印象很好。在我们确定关系之前,我们面对面交流不到五次,但就是互相吸引。我们相处的很好,只是不知道是起初感情过于浓烈还是因为现实的压力,我没有之前那么投入了。我很怀疑自己的感情,但是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永远记得他,记得第一次见面的美好!
10.看图

这个更没参考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