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多处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由攻坚之年迈入了深化之年。在问答中,总理用六个字简明概括: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
近年来,铝市场一直以来深受产能过剩的影响,价格也因此持续低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工业铝市场又应该怎么撸起袖子加油干?面对矿产资源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压力大这三大难题,又应该如何完成到呢?
去产能会在铝行业产生吗?
首先,电解铝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可能性非常大,切掉产能概率越来越大。李克强总理在会初的报告中指出:”2017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同时,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工信部此前已经召集企业进行了座谈会,了解行业的真实产能产量情况。其实市场倒逼从而导致行业自发的去产能已经早就在进行了。
工业铝市场如果去产能,可通过如下几种方法进行:
第一种是通过环保的手段去淘汰排放不达标的老产能并控制新建产能的投放。
中央环保督察冲击波已由从“督企”到“督政”,环境保护,民之所想,政之所向。环境保护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会议多次强调今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从2016年刮起的“环保风暴”——中央环保督察,2017年将继续深入,如何收尾,广受关注。
第二种是通过行政的手段进行去产能。若执行严格的行业审批制度,没有批文的电解铝产能或将被关停。
目前电解铝产能4200万吨,80%规模是符合国家规定。据统计372万吨僵尸产能处于长期闲置面临淘汰状态,且据统计2010-2015年有199万吨淘汰产能。从供应端看,供应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7年若不发生进一步去产能,产量预计10%的增长达到3590万吨,产能也有10%增长达到4632万吨;消费预计增长7%约3448万吨规模。
第三种是控制新增产能的投放进度,市场一直担心新增产能,如果这一块得到控制,供给的冲击将会减轻。
发改委表示2017年已没有必要在大范围实施煤矿减量化生产措施,中国今年全年煤炭去产能的目标仸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需要注意同时说道今年去产能扩大到煤电,煤电产能今年要去5000万千瓦,后期将留意对电解铝自备电厂的影响。
成本降低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国内铝加工的装备、工厂条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术依然落后,直接导致企业的材料耗费、工时耗费、能源耗费和管理费用耗费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企业。
铝加工企业降低成本做到成本控制,可能通过如下几种方法进行:
第一原材料成本控制,涵盖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与使用成本控制。
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建立健全材料采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盒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盒价格评选体系,编制采购预算,以竞争性谈判、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供应商,向生产厂家直接采购或结成同盟联合订购,以加强材料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原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要科学制定各种消耗定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材料消耗。
第二制造费用控制,首要解决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及次品的产生。
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并对生产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废品率及次品率控制,废品率每升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成本增加1.1个百分点,次品需要返工重加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第三运输成本的控制,铝加工企业因为是微利企业,运输成本的高低是首要的,产品运价受油价、交管等局势影响,有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
合理调配运输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运输价格上控制运输成本已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
补短板还是发展现有交通用铝市场?
轻量化是材料工业的发展势趋,而铝作为性能优异的工业材料,是推动交通工具轻量化的主力军。即使工业铝市场面临着产能过剩、价格低的生存压力这个短板,仍然具备巨大的铝消费需求,当下正是扩大铝应用的最佳时机。2017年,还需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进一步拓展交通用铝轻量化的发展空间。
汽车业的轻量化主要选择铝作材料。业内权威人士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产能将达5000万辆,比2015年增加近2000辆。由于轻量化优势明显,目前各大车企都加大了铝合金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从发动机,到前后防撞梁,到车体,再到零部件,铝合金应用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还出现了全铝汽车(例如全新捷豹XFL,这款车的铝合金覆盖率达到75%,是目前国内铝合金覆盖率最高的车型)。
不过,根据现在的汽车市场专家预测最有可能实现全铝车普及的车辆是城市快递用车,根据快递业的“换车计划”,未来5年,城市快递用车将全部换成铝合金新能源汽车。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铝合金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大量应用,汽车业铝的应用值得期待,“汽车铝纪元”很快会到来。
轨道交通业包括普铁、高铁、地铁、高架城轨、市域快轨、城际高速、市区单轨、磁悬浮线等。
制造轨道车辆不仅需要应用大型材,而且还要用一些板材、箔材、管材、锻件等,还有门窗、行李架、装饰件、贮柜、推车等小型材。一般而言,一个高铁车厢使用的铝合金大概有10吨左右,整个车身的重量要比全部使用钢材减轻30%~50%。目前,磁悬浮车辆和时速超过200千米/小时的高铁车体都已全部铝化,其他轨道车辆厢体的铝化率也已超过40%。由西南铝提供铝合金材料所生产的1.3万节全铝运煤火车车皮,先后投放到国内大秦铁路和神华铁路线上,运行状态良好。相比不锈钢车皮,全铝运煤车每节车皮自重降低约700公斤。轨道交通用铝,已成为未来国内铝型材市场的新蓝海。
铝材拓展海外市场则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中车等国内企业今年以来获得的海外铁路类订单超过千亿元,目前中国正与二三十个国家商谈高铁合作,高铁“走出去”,将带动车体铝型材“走出去”,海外市场前景可期。
航空航天业的高端铝材在航空航天业的应用,正处于提速阶段。2016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通用航空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达到200万小时以上。
各种飞机都以铝合金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飞机上的蒙皮、梁、肋、桁条、隔框和起落架都是用铝合金制造的,主要使用的是2000和7000系列铝合金。着重于经济效益的民用机因铝合金价格便宜而被大量采用,如波音767客机采用的铝合金约占机体结构重量81%。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代表中国形象和实力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不仅有了北斗定位系统、绕月系统和空间站,航天业用铝都是高端铝材,用量虽大,但国产化率尚不高,这是国内铝加工材料研发人员还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船舶制造业用铝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中国制造2025》也把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
利用铝的材质轻、不生锈等优异特性造船,从而提高船舶的节能环保性能,减轻船舶本身的重量、实现船舶轻量化已经成为国际海事界的共识。铝合金高速执法公务船艇已在美国海岸警卫队、日本海上保安厅等海洋执法单位服役。一些国家还用铝合金建造出游艇、渔船、救生艇、高速艇、工作艇、滑行艇、水翼艇、气垫船、冲翼艇、运输舰、巡逻舰以及反水雷舰艇等。铝合金在海洋运输船舶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甲板、舱壁、舱门、推进系统、烟囱、支架,各种结构件、栖装件、通风设施、消音设施、卫生设施、生活设施,油箱、水箱、储藏柜、管道、散热器,各类密封门窗、梯子与跳板、座椅等,已由铝材替代了钢铁和其他功能材料。集装箱也开始使用铝合金来制造,优势正在显现。
客观地讲,铝在船舶上的应用,我国尚未真正起步。正因为如此,铝在船舶业的应用也就拥有了巨大的后发优势,是未来铝产业发展极具想象空间的“金矿”。
除却汽车用铝、轨道交通用铝、航空航天用铝及船舶制造业用铝外,工业铝市场应探索新的铝应用领域,扩大铝消费备受关注。
综上所述,电解铝产能过剩,呼吁供给侧改革。2016年,电解铝盈利好转,大量产能复产投产,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5%;2017年待投产的产能更是高达854万吨,产能压力巨大。1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表示供给侧改革将会扩展至电解铝等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工信部提出将严控电解铝产能。另外,在特朗普要求美国制造业回归、美国利益优先的理念下,中国铝材出口贸易摩擦几率加大,引发政府关注。2017年加大电解铝调控力度成大概率事件,行业走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