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水专项比肩大飞机专项、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等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科研项目,也是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
不少小伙伴问,水专项这些年花了不少钱,成果到底咋样?眼见距专项截止期限2020年仅有两年半,水专项能否达到立项要求?当前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应该是空气,那为啥科研的大钱投向了治水?
话说水专项设立于2007年,当时国内被“有水皆污”的形势困扰,当年发生的太湖水污染事件导致江苏无锡停止供水,震惊全国。而同时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大气污染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被纳入科技重大专项。
根据最初的设计,水专项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目标主要突破水体“控源减排”关键技术,第二阶段目标主要突破水体“减负修复”关键技术,第三阶段目标主要是突破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成套关键技术。
在实施推进会上,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表示,10年来,水专项在“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研发了300余项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获得授权专利1400余项,编制300余项标准和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了阶段目标。
如何促进水专项成果转化落地?黄润秋认为,要从三方面统筹推进。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专项成果的转化落地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要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风险投资、PPP项目融资等模式,吸引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科学家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水专项也将改革相关管理制度,在“十三五”任务合同书签订中提出成果转化的考核指标,在验收中强化对成果转化的评价,促进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