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群> 水处理职业成长交流> 海淡市场的企业又将如何破局?

海淡市场的企业又将如何破局?

浏览(1029) 评论(0) 赞(3) 收藏(0)
来自: 林峰 发布于: 2017-08-09 14:02:46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投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特别是万吨级以上工程多采用国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50%。

并且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排放的浓盐水盐度比普通海水高一倍左右,如果在水动力条件较差的海域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可能会对附近海水水质及海洋生物产生轻微影响。这就要求,海水淡化首先技术一定要过关。

2016年以来,巴安水务一直致力于海淡业务方面的一系列海外并购。先是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获得源自国际巨头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紧接着,去年八月再次出手,以96.7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ItN的64%股权。今年5月,巴安水务又从斗山重工美国控股公司处受让其持有的DoosanHydroTechnologyLLC公司100%股权。(DHT公司是一家位于美国的中型公司,拥有很强劲的海水淡化技术能力。)一次次的收购海水淡化技术,是巴安水务布局海淡业务的关键步骤。

在海水淡化技术层面,碧水源则显得比较自主。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出了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由于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脱盐率,实现了海水淡化膜国产化和产业化的“从无到有”,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技术及资源的重构与整合往往是一个行业进步的动力。对于海淡行业来说,企业能自主研发先进技术,或者将海外先进技术吸收并本土化,是国内相关企业实现破局的关键钥匙。

另外,和成本的战争也是海水淡化行业的宿命。

海水淡化中的高耗能的脱盐流程带来了高成本,而高成本,也是众多企业望而却步的一大因素。技术原理可能并不是特别难,难的在于系统控制、工艺优化和装备设计,以及相应的工程费用、运输、人力。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关键在于提高核心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以及提升项目运营的能力。

有人曾乐观估算,或许不久的将来,海水淡化成本能与自来水价格并“价”齐驱,若是如此,大规模海水淡化应用将具备成本优势,海淡市场也有望火爆起来。

目前,像巴安水务、碧水源这些体量大的环保企业已经瞄准了海水淡化市场,并且积极蓄积技术实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所忧虑的海水淡化行业的痛点就会逐个被排解,毕竟水资源短缺的刚需必须要解决,而海水淡化又是当前看得见的曙光。或许,海水淡化产业会迎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他们都在说 (共0 条评论)

我要说

该文章仅社群成员才可评论!

请先登录

客户端

客户端

触屏版

触屏版

网页版

网页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