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TA的主页 > 污水处理后为何却又成为新的污染源

污水处理后为何却又成为新的污染源

来自: 张慧 发布于: 2014-07-18 18:13:49
浏览(1787) 评论(21) 赞(5) 收藏(0)

     一览水处理英才网发现,污水处理厂的出口处,泥汤状的“达标”污水滚滚而出。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污水处理后还是污水,污水处理厂成为新污染源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于公众而言,污水处理企业一边治理污染,一边制造污染,信心上的打击比实际污染造成的影响还要大。近些年来,公众听到的多是政府铁腕治理污染的信息,谁曾想到,到头来却连污水处理厂都成了新的污染源。

    面对自己成为新污染源的尴尬角色,污水处理厂也有一肚子的委屈。治污经费不足就摆在面前,前不久,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现在全社会环保方面的投入规模约为每年6000亿元至8000亿元,而每年全国收取的排污费才200多亿元,约为投入的1/30。如果一些地方财力有限,就很难保证治污的投入。这样一来,治污企业治理力度越大就亏损越多,自然没有积极性。

    仅仅从治污的投入和产出比来解释治污企业非“不能为”而“不愿为”,还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在这背后,更多暴露出治污企业经营机制的老化和国家排放标准的滞后。污水处理行业由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长期以来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经营机制较为固化,重开工运营、轻技术提升的倾向明显。

    目前,我国执行的污水排放国家标准仍是12年前制定的,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受僵化经营体制的影响,污水处理厂依然停留在完成“生产任务”阶段,将大量所谓“达标”的污水排出,形成新的污染源。

    去年2月,浙江省刮起“环保风暴”,公布了首批28家环保不良信用企业。但令公众惊讶的是在这28家企业中,竟有13家为污水处理企业。痛定思痛,浙江下大决心打破利益藩篱,改变治污企业的经营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将治污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探索“公私合营”的污染治理新模式。时间仅过去一年多,污水排放标准比目前国标提高了近3倍,效果可见一斑。

    可以预见,对于治污企业这样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特殊公益性投资,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就需要国家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在提高排放标准、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赋予民间投资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优惠,明确划分公与私之间的边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唯此,才能彻底改变目前“沙漏”式的治污现状。

打赏

他们都在说 (共21 条评论)

向污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质,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包括电解)

6 | 收起回复

鞠楠

鞠楠2014-07-31 16:46:16

当前和今后城市节水和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处理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来抓,而且是急不可待的事情。

回复

叶明俏

叶明俏2014-07-31 17:05:55

从污水污泥有机污染物中回收能量用于处理过程早在上世纪初就已投入实践,但能源危机之前一直不受重视。

回复

章金骏

章金骏2014-07-31 17:20:19

目前约有3000多座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011年是540亿吨,2012年会突破760亿吨。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质的变化。

回复

治污经费不足就摆在面前,前不久,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现在全社会环保方面的投入规模约为每年6000亿元至8000亿元,而每年全国收取的排污费才200多亿元,约为投入的1/30

6 | 收起回复

鞠楠

鞠楠2014-07-31 16:46:32

随着科技的发展,污水的直接利用已成为可能,使用污水源热泵系统对城市原生污水进行利用。

回复

章金骏

章金骏2014-07-31 17:21:00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健康。

回复

我要说

你好,请后再进行评论!

评论请先登录

客户端

客户端

触屏版

触屏版

网页版

网页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