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福山人事局建人力资源服务三体系助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0-08-27      新闻来源:山东英才网联

   

山东英才网联市场部新闻中心8月10日讯。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在建设新型工业化河滨市区过程中,项目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主导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解决用工难题,
从构建政府、市场和培养培训三项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入手,加快形成企业发展新优势,全区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2009年,引进各类人才1126人,其中硕士及副高以上70人,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6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1201人,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迅速扩张和2010年初“民工荒”带来的用工难题。

一、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构建全面细致的政府服务体系

坚持把为企业提供一流人力资源服务作为为企业解难题、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搭建平台加强合作,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实行领导包片联系企业制度。以高新区、信息产业城为重点,将全区划分为五个区域,每个区域安排两名干部负责包帮联系,并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发放服务“绿卡”,提供人事人才政策咨询、协助进行人才招聘和人才培训等服务,简化服务环节,缩短交流距离,及时掌握和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人才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企业建立起了互动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在金融危机中,东洋机电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国内市场,国内销售份额占销售总额的80%,为实现管理本土化,急需大量中高层管人员,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充分发挥自有网站、市场和社会关系,帮助企业成功招揽人才。去年,共走访企业421家,发放人才服务绿卡200多张,帮助解决各类用工难题70个。

(二)发挥企业人事经理协会纽带作用。为解决企业要求加强党政企校之间、区域之间交流合作,破除同业之间无序竞争,期盼合理的中介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上下沟通联系等方面诉求,于2008年9月成立了由28家高校、企业组成的“烟台市福山区人事经理协会”,通过向会员宣传贯彻最新的劳动人事人才政策法规,组织会员及会员单位结合工作实践,定期与不定期地举办研讨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开展会员单位之间的参观考察及户外拓展、联谊等活动,增进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会员经验分享,推动行业、企业之间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的协作;组织校企之间供需洽谈会、见面会,促进实现“零距离对接”和“订单式培训”,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一年多来,共举办高层次人力资源培训讲座5次,校企之间交流活动3次,召开协会工作年会2次,举办各类党企、校企联谊会3次,组织会员单位免费参加全市大型招聘会10余次。

(三)建立“人才需求季报告”和人才引进目录制度。根据区内经济发展特点,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详细了解人力资源情况,定期更新人才引进目录,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制定解决方案。围绕蓝色经济区三大基地规划建设,重点在汽车、特钢、电子、食品等主导领域,有针对性地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对口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地区以及人力资源富余地区开展合作交流。春节过后,大部分企业面临“用工荒”,在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后,及时发布需求情况,针对用工最为紧缺的汽车线束和电子信息企业,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并主动与鲁西南、大西北及安徽、四川等人力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联系,及时传递用工信息,借助“外人”补足企业用工短缺。目前,共发布人才需求信息60份,向企业推荐人力资源公司10余家、外地职业院校30余家,采取各种形式向企业输送劳务人员300多名,实现了对人才开发的有效调控。

二、以市场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构建便捷高效的市场服务体系

市场和人才库做为企业发现人才的主渠道,以建立高效便捷的市场服务体系为目的,不断加大两个市场投入力度,扩充人才库资源,充分发挥中介平台和桥梁纽带作用。

(一)充分发挥固定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一是在提高市场知名度上做文章,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充分利用福山区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现有资源,举办了持续两个月的“福山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人才招聘月”和“创建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活动,实行“三免费”政策,最大限度减轻企业和人才负担,打造市场招聘品牌,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区应聘,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全年,共举办日常招聘会90余场,600多家企业入场招聘,入场应聘人才4万人次,举办大型专题招聘活动8次,20多家重点企业到会招聘,应聘人员每场均达到2000人左右。二是积极对接区外人才市场,拓展企业选才范围。组织120多家企业免费参加正月初九、驻烟高校毕业生专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招聘专场9次;与开发区联合举办了“秋季毕业生洽谈会”招聘专场,组织区内70家企业参加,吸引毕业生近万人,达成就业意向600多人,满足了区内各类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积极开发网上市场的便捷服务功能。依托半岛制造业人才网,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网络服务功能,发挥网络市场人才招聘优势。通过挂靠联名知名人才网站、利用平面媒体广告等方式,增加浏览量,提高网上市场的知名度,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增加在线咨询、毕业生就业、档案查询和人才库四个栏目,新增高校直通车、企业资源库、人才搜索配对等服务,改进了人事代理、商调函、介绍信管理等功能,同时对网站名称、界面以及搜索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优化,提高网络利用率,打造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平台。目前,年均网站访问量已达1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为企业招聘人才430人。

(三)扩充完善人力资源库信息储备。通过登记求职信息、毕业生报道、下岗职工登记等渠道,扩充人力资源数据库,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储备。一是建立推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机制,建立完备的数据库。根据全区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加强与周边县市区人才机构、高校和各类人才中介机构的交流联系,建立起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库资源膨胀,在此基础上,分类建立了企业需求和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实用技能人才数据库,并按“高、中、低”三个档次分类管理,搭建起种类齐全、人员充足、使用便捷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平台。二是建立多渠道查询方式,及时快捷的满足企业需求。开通网上、电话、现场等多种查询方式,为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查询,满足企业用工急需。目前,全区人才资源库总量已达3.5万余人,企业信息库1145条,有效提高了我区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人力资源多层次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的培养培训是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福山区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提高企业培养培训补贴,着力开发存量人力资源,实现了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

(一)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适岗人才。一方面加大培训基地建设。以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依托,投资1.2亿元,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全区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营造真实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环境,形成与企业生产技术同步、产教结合、产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基地。另一方面转变培养理念。按照“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原则,巩固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把握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搭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细化“订单”培养计划,总结推广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浪潮LG、矢崎、得宝、山东上汽(烟台)变速器有限公司定向培养班和丰田汽车、德国汽车专修班的办学经验,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型人才。目前,学院年可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1000余人。

(二)实施人才培训工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持续支持。培训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生产经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调结构、扩市场的重要机遇,09年上汽变速器、德尔福派克电气等21户企业追加投资12亿元,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对职工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存在的技能培训不足等问题,政府牵线搭桥,充分利用区内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企业职工提供上岗培训、晋职培训,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区就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逐步形成了“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平台”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发挥既有人力资源优势。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产生了大量存量人力资源,按照引进与开发并举的原则,通过实施系统全面的培训,将就业难题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围绕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开展免费培训。针对下岗职工技能落后、创业能力不强的特点,由区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对失业职工进行计算机和创业培训,提高适岗能力和业务水平,实现返岗就业。2009年以来,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175人次。二是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根据区域企业特点,结合用工缺口情况,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开发,为企业提供合格工人。2009年通过君程职业培训学校、正大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培训农民工482人,财政补贴17万元。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98  销售电话: 客服信箱: